微距之小,于生命是恢弘

2021-08-28

九重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这种微距图片,与普通的照片不同,它们看上去更加高清,锐利,被拍摄物的纹理也更加细腻,清晰。


例如下图这只蚂蚁,经图片放大,我们还能看到它身上的绒毛、甲壳上的纹理甚至是复眼的结构。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而它,仅仅是一只比小拇指指尖还要小的,需要以毫米作为计量单位的小蚂蚁。

头部细节

尾部细节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动物、昆虫,植物也有表现出同样令人惊叹的纹理。

鸢萝松花蕊

细节放大
图片放大后能看到花粉上的细节,像一颗颗“小地雷”吸附在植株上。

这类图片似乎看不到“景深”这个概念,物体全面清晰,它们纯粹而又简洁,旨在表现生命的鬼斧神工。那么这些照片又是如何拍摄的呢?

景深合成!

每张“无景深”的微距照片并不是单张拍摄而成,背后是由几十或者几百张照片拼合而成。

例如下面这张图片:

这是一只全异盲切叶蚁

图片放大后,蚂蚁头部的“沟壑”、绒毛依然清晰锐利

为了得到这张图片,笔者拍摄了70多张照片,并通过后期堆栈合成的方法,方才实现。可为什么一张简简单单的图片需要如此庞大的工作量?

原因在于每支镜头的最佳画质需要在特定的光圈下才能实现。这张照片的拍摄镜头为老蛙的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它在光圈F2.8或F4的时候表现出最佳画质,虽然随着光圈变小,它的景深会变深,但由于光学的“衍射现象”会使得画质变“肉”很多,如下图所示:

F4光圈拍摄

F4光圈下景深虽然很浅,但图片能经得起放大的考验。



F8光圈拍摄

F8光圈下的景深变深了一点,但放大之后发现画质有所下降,虽然并不明显。



F16光圈拍摄

F16光圈下,蚂蚁的整个头部都清晰了,但经放大,明显能感觉到画面“肉”了不少。


所以为了让最终的成像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就需要在画质较好的较大光圈下,拍摄每个焦平面的照片(如图例所示,采用F4的光圈)最后进行合成,换句话说就是:让镜头的最佳画质覆盖每一寸焦平面。而画质较好时,往往景深很浅,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拍摄,实现焦平面的全覆盖。


器材准备及介绍


一、镜头选择
要拍摄锐利清晰的微距大片,首先需要的便是一款高素质的微距镜头!笔者常使用的是两款微距头:老蛙的100mm F2.8 CA-Dreamer Macro 2倍放大微距镜头与老蛙的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倍放大微距镜头 。为什么选择这两款?因为老蛙镜头有更丰富的放大倍数选择,也在高倍数的放大下保持了不俗的画质,给了作者探索更多生命奇观的可能。


再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放大倍率,或许对想涉足微距领域的朋友购买镜头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一倍的放大倍率,是指物体投射到传感器上的大小与实际尺寸的比例是1:1。

尺子的刻度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这个概念,全画幅相机传感器尺寸为35.9*24mm,如果用1倍放大比例来拍,尺子在画面中的刻度正好是36mm(因倾斜角度等影响,会出现细微偏差),正好满足1:1。如下图所示:
(图片无裁剪)

但如果用2倍放大倍率来拍的话,因为将刻度放大了两倍,拍摄的最大宽度也变成了一半,画面最多只能拍到18mm(由36/2=18mm),如图所示:
(图片无裁剪)


二、堆栈平台的选择
所谓微距堆叠就是,由外到内,每拍摄一张,机器就往前挪动一步,从而实现焦平面的向前推进,拍摄若干张之后,实现焦平面的全覆盖,最后用后期软件合成一张全景深,也就是物体全清晰的照片。如下视频所示:


我们在拍摄风景的过程中或许接触过景深合成,但在微距领域,单张照片的景深极浅,只有几毫米,有些甚至一毫米都不到,所以这如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操作我们需要借助工具来实现。这少不了堆叠平台的帮助。

手动操作可以选择千分尺:借助刻度尺码的帮助,手动拧环,实现机身一点一点向前的推进。


如果你想省去这耗费精力的一步,就可以选择电动的叠叠乐,依靠手机操控,设置步长距离,“躺”着完成堆叠的步骤。

叠叠乐(电动滑轨)

 手机操纵界面

如笔者的相机是a7r3(全画幅),拍摄时光圈选择F4放大倍率选择1倍,按照下表参考,可以选择步长464毫米,进行设置操作。



三、灯光的选择
微距堆栈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室内完成的,仅仅依靠室内的光线必定会捉襟见肘,所以我们在拍摄时需要额外的打光。这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恒定光源也可以选择闪光灯。恒定光源的好处是在于光线的稳定,选择闪光灯方便之处在于可以随时带着它转战户外,也能为我们节省一笔开支。


笔者所用的闪光灯型号为狂人808双头灯。它八爪鱼一样的触手可以很方便地调节打光的位置,两个光源的强度也可以单独控制,方便打出立体的光线效果。


四、其它好用的配件
▪ 柔光板、反光兜

▪ 微距升降台
(图源瓜哥)

在微距视角下,任何的移动反馈在画面中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微距升降台可以进行很细微的抬高,下降,大大降低了构图难度。同时你也可以利用升降台打造各种背景,增添拍摄的趣味性。

▪ 快门线
以千分尺作为堆叠平台的朋友可以使用快门线来避免快门按下时产生的震动对最后成片造成影响。


五、关于布光
这是常规情况下,笔者的布光方式:双头灯左右打光,用反光兜来反射光线照亮甲壳底部较暗的部位。同时借助左侧的白色包装壳和右侧的白墙反射光来保证昆虫左右甲壳受光均匀。这几者的合力作用下,让整个标本保证受光均匀。图片由老蛙 100mm F2.8 CA-Dreamer Macro 2X 拍摄


以下是几个错误案例:
没使用柔光板的情况下,光线过硬,非常不美观。

没使用反光兜(当然也可以在标本下加个a4纸来增大反光面积),标本的中间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光。

没使用一侧的挡光板,左侧并没有反射到光线,标本左右甲壳明亮不均匀。

对于布光并没有绝对正确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朋友们可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布光方法。


六、合成软件及后期操作
当我们拍摄完素材,就需要后期合成。相对于ps的冗杂算法,HeliconFocus更为强大方便。
推荐使用算法C,数值设置为1,足以应对90%的情况。如视频演示:

这是笔者的微距工作台,虽然简陋了一点,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探索生命的丰富多彩,也是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见证了很多平时肉眼所不能见的精彩。


微距之小,于生命是恢弘。


当我们脱离了景深的限制,微观世界的大门也由此打开,身边的细微的生命开始变得陌生与神奇。借此我们可以拍摄很多东西:身边的昆虫、花卉、金属纹理。它们必定会以一种你从没见过的形态展现在你面前。  

微距堆栈不仅仅局限于死的昆虫,你可以想办法让模特们安静下来,来尝试活堆:
伪装高手——枯叶蛱蝶
老蛙 100mm F2.8 CA-Dreamer Macro 2X 拍摄

像精灵一般的扑棱蛾子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可爱的大眼睛豆娘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身边随处可见的昆虫“尸体”也在微距堆栈中变得有意思起来,你可以拍摄它们整体的形态,当然也可以网购更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昆虫标本进行拍摄,打造自己的昆虫博物馆。

树上掉下来的知了
老蛙 100mm F2.8 CA-Dreamer Macro 2X 拍摄

地里的蝗虫
老蛙 100mm F2.8 CA-Dreamer Macro 2X 拍摄



打造自己的昆虫收藏册
老蛙 100mm F2.8 CA-Dreamer Macro 2X 拍摄

除了昆虫,身边的小花小草也能在微距堆栈后带给你非凡的视觉体验。

阿拉伯婆婆纳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蓝花琉璃繁缕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五星花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上图三花的拍摄实物

你还可以把拍摄的目光转向其它地方。

它们可以是一粒味精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一根头发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一片树叶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亦或是一根羽毛
老蛙 25mm F2.8 Ultra Macro 2.5-5.0X 拍摄

如果你觉得拍风景、人像或者是扫街有些倦意,不妨来尝试下微距堆栈。它能时时刻刻让你保持对摄影的新鲜感,即使是一只非常小的昆虫、一朵有点好看的小花,甚至是一片落叶。

每一次微距堆栈也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关上房门慢慢探索,不需要跟模特沟通,也不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就在一个小小的微距工作台里,聆听自己的心跳,与这些生命的奇观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共鸣。

希望朋友们也能在微距堆栈中找到快乐收获惊喜。 

(本文最后感谢瓜哥提供微距升降台、微距千分尺与叠叠乐的图片)

作者:九重葛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老蛙镜头合作摄影师。浙江舟山上班族一名,爱好航拍,微距,风景。个人公众号:小九的摄影铺。

分享

TOP